古詩云:“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眼下雖然5月已過,但6月初來,農事依然不減。往年此時,無論是田間的防蟲植保還是脫葉噴灑工作,都需要農民親力親為,作業可謂繁重不堪。不過現在,這些工作已經不再需要過度依賴人工,因為無人機正逐漸成為農業植保的重要力量。
無人機正帶來植保新局面
近年來,隨著飛控、通信、定位導航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機產業應用迎來了巨大突破。一改以往“軍事利器”的固有形象,如今無人機已經在影視拍攝、地理測繪、消防救援、交通管理等諸多領域實現深入應用。而在農業植保方面,無人機的應用更是廣受關注,日益在業內掀起了一股發展熱潮。
植保無人機的出現,通過“機器換人”及“人機協作”的作業方式,一改傳統的人工植保方式,有效破解了人口紅利變化和老齡化趨勢帶來的發展困境。與此同時,植保無人機相比于人工,作業更加高效、精準、便捷、靈活、安全、環保和低成本,對農業植保的提效增速降本帶來顯著裨益,為農業的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鑒于此,目前我國已經將無人機的發展列為未來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引導和推動無人機在農業植保領域的快速發展。而以大疆為主的本土無人機廠商,也在利用研發、品牌、渠道等優勢大力推動植保無人機的加速普及,力爭我國能在植保無人機的全球發展中占據優勢、拔得頭籌。
政策補貼激起300億藍海
據有關專家分析,到2022年,我國植保無人機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00億元,未來發展的藍海可謂十分廣闊。但眼下,我國無人機卻面臨著價格高、滲透低、普及小的嚴峻問題,對300億藍海的爭奪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為了提升對未來市場爭奪的實力,激發行業發展熱情,近年來我國開始祭出了政策補貼這一發展“利器”。
2017年,農業部、財政部和民航局聯合印發通知,在安徽、江西、湖南、浙江、廣東和重慶6個省市開展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試點工作。之后,從2018年開始,植保無人機試點補貼省市范圍不斷擴大,廣西、湖北、江蘇、福建、安徽、河南、山東、陜西、寧夏、甘肅等省份相繼加入到購置補貼“大家庭”之中。
而在最近,植保無人機通過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當中,受推動力度正在進一步加大。5月31日,中央下達了7.813億元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對補貼范圍內機具全部實行敞開補貼,作為重要試點,湖北等省市獲得1000萬元左右的植保無人機定額補貼,讓省內無人機發展邁入高速階段。
當然,發力植保無人機的并非只有政府,業內頭部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無人機產業價格,從2015年到2019年,大疆幾乎每次發布新機型都會降低市場售價。在大疆的降價策略影響下,我國植保無人機整體售價也在變得越發親民,市場滲透率和普及率迎來了同步攀升。
未來發展還需多技術融合
政府的補貼、頭部企業的降價,固然是利于植保無人機快速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重要之舉,但卻并非長久之計,畢竟補貼和降價不可能無休止的進行下去。因此,植保無人機要想真正走進田間地頭,將300億藍海轉化為現實,還需要技術創新及服務升級等方面的輔助。
鑒于此,未來多技術的融合應用發展或是點燃無人機的重要舉措。比如,在無人機身上加載人工智能技術,從應用上來說一方面能夠將種植區的基本信息收集后轉化為數據傳遞給無人機,讓無人機在執行植保作業任務時能夠更為準確;另一方面也能實時監控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以及無人機可能存在的故障等,使得用戶可以及時作出反應。
除了人工智能外,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都能夠成為智慧農業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植保無人機變得更強大和更好。有了這些技術的加持,未來無人機所能保障的便不再只是植保這一單獨環節,而是能與農業的上下游發展徹底打通,讓整個農業生產過程變得愈發智能化。
總而言之,就像植保無人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重要趨勢一樣,多技術融合同樣是植保無人機發展的重要趨勢。只有政策與技術雙重并舉,未來我國的植保無人機發展才能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我要評論